射策

词语解释
射策[ shè cè ]
⒈ 汉代考试取士方法之一。
⒉ 泛指应试。
引证解释
⒈ 汉 代考试取士方法之一。
引《汉书·萧望之传》:“望之 以射策甲科为郎。”
颜师古 注:“射策者,谓为难问疑义书之於策,量其大小署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显。有欲射者,随其所取得而释之,以知优劣。射之言投射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又对策者,应詔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説也。言中理準,譬射侯中的。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对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入仕。”
《南史·儒林传序》:“及 汉武帝 时,开设学校,立《五经》博士,置弟子员,射策设科,劝以官禄,传业者故益众矣。”
宋 苏轼 《策略第一》:“自 汉 以来,世之儒者忘己以徇人,务为射策决科之学,其言虽不叛於圣人,而皆泛滥於辞章,不适於用。”
⒉ 泛指应试。
引唐 皮日休 《三羞》诗序:“丙戌岁, 日休 射策不上,东退於 肥陵。”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射策 长安城,驄马黄金络。”
国语辞典
射策[ shè cè ]
⒈ 古代科举考试时,士子针对皇帝策问,提出一套治理政事的方略。
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又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说也。」
宋·苏轼《应召集·策略一》:「自汉以来,世之儒者忘己以徇人,务为射策决科之学,其言虽不叛于圣人,而皆泛滥于辞章,不适于用。」
⒉ 泛称应试。
引唐·皮日休〈三羞诗·序〉:「丙戌岁,日休射策不上,东退于肥陵。」
最近近义词查询:
不晓得的近义词(bù xiǎo de)不辨妍媸的近义词(bù biàn yán chī)安居犍度的近义词(ān jū jiān dù)慠猛的近义词(ào měng)傲气凌人的近义词(ào qì líng rén)凹版画的近义词(āo bǎn huà)安返的近义词(ān fǎn)不必要的近义词(bù bì yào)傲梅寒雪的近义词(ào méi hán xuě)阿格勒的近义词(ā gé lè)阿兜眼的近义词(ā dōu yǎn)安太岁的近义词(ān tài suì)昂首嘶鸣的近义词(áng shǒu sī míng)安宁村的近义词(ān níng cūn)遨游四海的近义词(áo yóu sì hǎi)悲辛无尽的近义词(bēi xīn wú jìn)傲骨嶙峋的近义词(ào gǔ lín xún)不倸的近义词(bù cǎi)敝处的近义词(bì chǔ)备説的近义词(bèi shuō)
更多词语近义词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