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九零后农村现状调查报告(精选16篇)

时间:2023-03-29 17:51:05 作者: 字数:98446字

第1篇:九零后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现状的调查报告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提高,育龄群众的生育观念有了明显转变,这给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减少了一定的压力。但是我国农业人口占多数,而农村育龄人群的文化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受封建思想影响还很严重,因此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在农村。如何搞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多少年来奔赴在最基层的计划生育工作者们,一直在努力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奖励优惠政策,使得我们的工作更亲情化,更有章可循了。但新形势下又存在着部分育龄群众思想文化素质偏低与以人为本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农村流出人口增多与各地协作管理不完善之间的矛盾,这些势必影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质量的提高,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带来新的难题。对此,提出以下建议:树立政府的绝对权威,才能确保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地位不动摇。强化利益导向,以吸引更多的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要严格依法行政,对违法生育人员要加大处理力度,增加违法生育人员的生育成本,达到教育警示的目的。要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加大对诚信计生的考核,使人口出生统计更接近实际。

一、问题的提出

被称之为“天下第一难事”的`计划生育工作在我国已开展了近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效显著。随着人们文化素质提高,育龄群众的生育观念有了明显转变,这给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减少了一定的压力。但是我国农业人口占多数,而农村育龄人群的文化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受封建思想影响还很严重,因此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在农村。如何搞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多少年来奔赴在最基层的计划生育工作者们,一直在努力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奖励优惠政策,使得我们的工作更亲情化,更有章可循了。但新形势下又存在着部分育龄群众思想文化素质偏低与以人为本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农村流出人口增多与各地协作管理不完善之间的矛盾,这些势必影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质量的提高,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带来新的难题。

作为广东省的新塘村,它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现状如何,有那些成功的经验,为此,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社会调查。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从而进一步在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中更好的在农村开展工作。

二、调查内容、对象、时间和方法

(一)调查内容

新塘村计划生育工作的现状。

(二)调查对象

新塘村村民委员会干部8人,村民代表30人。

(三)调查时间

3月下旬。

(四)调查方法

访谈法、文献资料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新塘村实施计划生育的措施

新塘村是本镇最贫苦地区,但村民委员会相应国家政策,加大力度的的实施计划生育措施。具体做法是:

1.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把宣传教育融入生殖健康系列服务之中,通过在全村广泛开展优生优育咨询、节育技术服务、妇女病普查普治、孕期保健等系列服务,使广大群众既掌握了相关知识,又享受到优质的生殖健康服务;把宣传教育融入生产队精神文明建设之中,通过开展建设小康生产队、合格生产队、文明生产队、星级文明户、幸福文明家庭等活动,引导群众逐步建立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把宣传教育融入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之中,通过开展“三结合”等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把宣传教育融入社会保障和优惠政策的落实之中,使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并依托多种载体,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着力营造浓厚的改革氛围。

五、计划生育行政执法难现象依然严重。近两年,我市的社会抚养费征收取得长足的进步,征收到位率大幅度提高,但与法规条例规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的氛围未形成,穷的征不着、富的征不足现象依然存在。

(四)、关系进一步推进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若干建议

回顾近年来的创建实践,深深体会到创建工作上级重视是根本,群众支持是基础,经济实力是关键。在推行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新塘村也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要树立政府权威。计划生育工作从一定程度讲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政府和计生对象既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也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在计生对象不能自觉遵守政府制定的计生政策,而政府在做思想工作无果的情况下,必须体现政府的执行力,树立政府的绝对权威,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地位不动摇。

2、要强化利益导向。从人对社会公共资源占有的角度讲,符合政策生育户为社会和政府是做出过贡献的,全社会理应要对他们予以回报,这种回报要通过政府对符合政策生育户的关心和扶助得以体现。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奖励扶助标准,奖扶标准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现行生活水平同步,通过政府的奖励扶助让已经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既感到光荣又得到实惠:以吸引更多的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3、要严格依法行政。对计生工作人员要强化业务培训和政策法规学习,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在查处计生案件中严格执法程序,做到依法管理,文明执法,始终坚持以宣传教育为主,以思想工作为主,以优质服务为主。对违法生育人员要加大处理力度,增加违法生育人员的生育成本,达到教育警示的目的。

4、要完善考评机制。目前的计生工作考核方案软件设分过多,没有突出人口出生这个核心指标,调查的随意性、机遇性也大,这样很难反映出一个地方计生工作的真实水平,也影响考评结果的公正。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加大对诚信计生的考核,使人口出生统计更接近实际。同时适当减少调查次数,省、市、县调查尽量同步,让基层用更多的时间来做基础工作,提升计生工作水平。

在执行计划生育工作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关,认真细致,公正透明,让每一个计划生育家庭都能够享受到他们应享受的扶助与奖励。从而以点带面,为广大育龄群众消除后顾之忧,引导他们转变生育观念,倡导新型生育文化,从而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和谐发展的步伐,从而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2篇:九零后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1、调查对象:本次调研涉及的对象主要是的兖州市各农村乡镇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年龄从几岁到60岁不等。

2、调查方式: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为主,走访座谈、个案分析、资料分析为辅的方式,使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真实性。

3、调查资料:教师的思想情景、教师的身体状况、教师的工作状况、硬件设施投入“留守儿童”现象教师迁移变化的动机、农村教师的现状、社会各界对教师的看法及理解等。

第3篇:九零后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第4篇:九零后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第5篇:九零后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目前的农村学校,教学软件上的资源相对是平稳的,而在硬件设施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许多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有多媒体设备的学校也不必须每个教师会使用,全校仅有一部,形同虚设。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教师最辛苦的当数上音乐课。

如有的小学,目前的音乐课设备就仅有一架破旧的电子琴,又重又破,几个音乐教师上课都没用它。姜教师上音乐课的时候就把自我的老朋友二胡给拿上,其他大部分教师上课都是用嗓子吼。

这种情景不仅仅仅出此刻一所小学。

在我们的调查中,80%的学校音乐课设备都还基本没有,情景好的学校至多也就是几台录音机,或者风琴。有钢琴的学校,只是个别。

小学里体育课,也没有孩子玩的东西,上体育课就相当于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候。大部分学校就是几个乒乓台和篮球架。并且,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大多数艺体科目没有专职的教师,都是由其他教师上。上课的教师有时候都是让学生自习、做作业、看书。素质教育在这一方面完全得不到体现。

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一个最普遍的现状。当然,也在不断改善。

第6篇:九零后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经过我们的问卷调查,78%的教师觉得精神压力大。走访中我们也了解到,有近10%的教师因为精神压力而导致身体的不健康,其中46%的教师有慢性咽炎。教师精神上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方面。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个体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此刻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象让我们的教师不明白如何去把握宽和严的尺度标准,越来越多的孩子动不动就闹离家出走,一不顺心就不读书。仅仅因为和教师言语上的冲突,甚至连自我的生命于不顾,从楼上跳了下去。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教育领域层出不穷,异常是最近几年,电视上没少见到。学生家长打教师现象也没少出现。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对待学生,轻不得重不得,怎样会没有压力呢!

二是家长方面。教育是一项社会性事业,这项事业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去共同实现。农村学校校网分散,学生分布广,学校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需要加强校网撤并,充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可是很多农村的家长对此认识不到位,既要求优质教育,又要求就近入学,对于学校提出的一系列方案,不仅仅不予以配合,还千方百计加以阻拦,导致教师工作开展不顺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而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很多的家长要求很高,认为成绩好一切都好,成绩不好教师难辞其咎。异常是农村的家长,根本不会管你什么素质教育,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的全都不重要。素质教育这么多年,从某种角度上讲,教师是没有目标的,怎样做不清楚,评价体系不到位,这与家长的态度也是有关系的。

三是学校和上级部门方面。作为教师,来自于学校和上级部门的压力是很大的。看看此刻上大学的人数越来越多,升大学的比率越来越大,可是基础教育的压力却不减反增,升学数、升学率牵扯着教师、校长、基层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每一根神经。异常是一线教师,在拥有各种“质量指标”的“量化管理”系统里面,连气都来不及喘,大家一门心思地备课、上课、改作业、为学生订正错误、为“放松”了自身要求的学生做“上大学的好处”等人生“完美”愿景的教育……没日没夜,周而复始。教师们苦不苦当然苦!教师们怨不怨当然怨!可是能怎样整个教育都这样,教学期间这样那样的检查,名目繁多,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每个节日的庆祝活动、会议记录、读书笔记、安全问题、学习问题、生源问题等等,让教师觉得精神上吃不消。而当假期临近,我们教师却没有将要解脱的简便欢乐,因为眼前的通知早已把我们的假日瓜分了——职务、职称、岗位、学历等各种名目的假期培训进修要用去十几或几十天。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78%的教师觉得精神紧张,担心学生成绩不好,很多的教师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

四是社会方面。自古以来,教师在人们心目中都是神圣而伟大的,在教育事业中是“辛勤的园丁”,就是无私奉献的那种人,是辛辛苦苦的付出而不求回报的那种人,是甘守清贫而无怨无悔的那种人。然而,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异常是现今社会对教师职业更是有着多重的要求,既是学生群体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具有指导管理学生的权威,他们又在必须时间是学生家长的代理人,要负责照顾学生,他们还是学生的朋友,需要与学生平等交流思想和情感。此外,还要协调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自我家庭生活的.多重关系。这种多元化的不一样性质的主角,很容易造成教师精神劳累和思想冲突。公众却认为教师不应当索取物质和一个平常人应有的精神回报……这样下去何时是头啊!这样,农村教师更迷茫了。教师这职业(那里只探讨从事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师)到底好不好如果让一个非教师来回答,答案肯定是这样:当然不错!你看,一年工资没少拿,却有寒、暑假近三个月的假期,哪行哪业有这种待遇我相信,说这话的人都是真诚的,并且,在他们夸赞教师这行当的两个理由中,“工资不少”是次,是客套和敷衍,因为这实际上并不太客观,有许许多多行业的工资也不少,甚至更不少,“有两个长假”则是主,因为从表面上看这很客观,

是事实。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实际上,我们业内人士都明白,这些年来,我们的教师没几个能过上完整的寒暑假。为什么呢大家明白,每逢假期临近,我们教师并没有将要解脱的简便欢乐。因为要竞争职称,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学习,要适应社会对教师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仅有利用假期进行充电学习。看似简便好玩的假期实际上却比平时上班还要辛苦,这些都不是别人所能理解的。

第7篇:九零后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所以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齐的儿童。据了解,目前我国进城的农民工1.5亿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并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呈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农村教育的对象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在我们对兖州市农村学校的调查中,80%的学校反应留守儿童现象严重。调查显示,有69.8%的监护人表示“很少与孩子谈心”,仅有11.3%的留守儿童表示“有烦恼的时候”和照顾我的人说说。在教育态度方面,有70.8%的隔代亲人及73.1%的亲戚表示只照顾“吃穿睡觉”,别的很少管。“这说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委托监护人难以尽到对孩子的全面教育职责。”应对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的教师有着无以言状的苦楚。

某中学的王小平教师不久前曾遇见过一件值得我们深思的事。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安排远的学生都住校,王教师是三年级的班主任,每一天晚上都会到寝室查夜,那天晚上,班上的一个女生不在寝室,王教师找遍了学校,也打电话问了不少的人,一夜无眠,第二天一早又急忙到她家里去问,却发现那女孩子偷偷的回家了,可是家里的大人却没想过教师会很焦急的寻找孩子。可见,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爷爷奶奶的教育观点和方法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本质的冲突。

父母不在身边,一些“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撑,也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调查证明,不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有的任性、冷漠、自卑、自闭,有的内向、孤独、柔弱无助,有的甚至对父母充满怨恨和逆反心理,还有的因缺乏父母的监护而变得胆小,缺乏自信和心理安全感。另外,“留守儿童”也容易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20xx年公安部有个调查,显示了两个‘大多数’,即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偏执,难以沟通。目前,‘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存在的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新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予以逐步解决。”

第8篇:九零后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饮水现状调查报告

一、项目背景

1、农村饮水概况

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衡阳市最南端,地处衡阳盆地南缘向五岭山脉的过渡地段,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降雨丰沛,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地貌以丘岗为主,辖35个乡镇办事处(含1个经济开发区),666个行政村及社区,总人口131.98万,其中农村人口100.6361万人,总土地面积26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4万亩,占总面积的18.77。

建国以来,尤其是1978年以来,我市对城市供水工作极为重视,城镇居民逐步实现了饮用洁净自来水,同时在上级水利部门支持下,占大多数人口的农村也分项分批进行了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成效亦相当显著。但受建设期间资金、技术及指导思想的限制,现今绝大多数农村人口未能喝上自来水,再加之工程措施不当、管理滞后以及环境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市农村人畜饮水的首要问题是饮用水水质安全问题。

根据调查,按国家农村人口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现我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5.682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5.52,其中水质不安全人数245175人,水量不达标658人。全市安全和基本饮水安全人口749533人,仅占农村总人口的74.48。其中,用管网统一送到各家各户或集中供水点的集中式供水方式的饮水人口47477人,只占总人口的4.7,而用手压井、筒井、大口井、引泉等设施或无设施直接取用河溪水、塘水、泉水的分散式供水饮水人口有958884人之多,占了农村总人口的95.29,包括有供水设施的908646人,无供水设施的50238人,农村饮水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目前,我市农村具体存在以下几类饮水不安全的地区。水质不安全区域:①氟病区,主要分布在长坪、仁义、三都、新市、夏塘等16个乡镇的局部村组;②砷病区,主要分布在沙明、仁义乡等11个乡镇的局部村组;③苦咸水区,主要分布在蔡子池、永济镇、洲陂乡、坛下乡等紫色页岩地区;④肝病区(含铜、磷等超标),主要分布在大市、新市、坛下、东湖圩、泗门洲等乡镇的局部村组,⑤肝、胆、肾结石病区,主要分布在仁义、马水、导子、太平、蔡子池、泗门洲等乡镇的石灰岩及紫色页岩地区。水量不达标区域,主要分布在小水等乡镇。水源保证率不达标区域,主要分布在马水、竹市、龙塘、东湖、小水等乡镇。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区域,主要分布在大市、长坪、黄市等乡镇。

2、农村供水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就

(1)解放以来至1978年农村供水发展情况

1949年,我县农村人畜饮用水工程很少,大部分农村地区人们直接饮用的是山塘、河流、山涧中的水或几个村共用一个大口井,还有的.直接从屋顶接水饮用,无任何净水和消毒设施,用村民自己的话说:“田里的水也喝,山里的水也喝,喝出了病还不知道为什么”。1951年,县人民政府设水利专管机构。但受当时历史条件、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五六十年代重点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几乎无力顾及,70年代饮水工程建设依然发展缓慢。

(2)1978~农村供水发展情况

1978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供水工程有了很大发展。我市的长坪、磨形、太平、小水、坛下、太和、东湖等乡镇的部分村庄,因地质地貌及降雨条件差,每逢天旱,用水十分困难。1982年开始,在国债资金的扶持下,这些地方分期分批投资兴建水井及提、引水工程。至1985年底,共解决1.21万人,4900头牲畜的饮用水困难。1986年,按照湖南省统一颁布的饮用水困难标准(取水往返距离1公里以上,垂直高差100米以上),县水利部门组织人员进行实地调查,符合上述条件的有419个村民小组,8833户,48744人,25010头牲畜。从当年起到20的十五年间,我市干群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狠抓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累计投资129.72万元,投劳9.33万个工日,兴建饮用水工程105处,解决105个行政村,6233户3.36万人,2.5万头牲畜的饮用水困难。

(3)20xx年以后我市农村饮水安全状况

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农村饮水困难人口的分布及数量发生了一定变化,为此,年5月我市组织有关专家深入全市各村组调查摸底,编制了《2000年农村人口饮水困难调查及规划报告》,并编入《衡阳市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应急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存在问题

1、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仍较多。根据《xx县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我县目前仍有饮水不安全人口42.54万人。其中:无集中式供水工程人口9.6万人;过去已经解决供水问题的村组,由于管道老化漏损,又形成新的约12.1万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地下深井水厂水位下降,增加约20.8万人饮水不安全。

2、现有水厂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用水需求。我县乡镇自来水厂兴建时受条件所限,建设规模不大,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生产用水量大幅增加,尤其是在用水高峰期,原设计供水能力已显不足,导致部分乡镇的农村生活饮用水不足,时常发生间断性供水。

3、农村饮用水环境较差。一是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大部分农村的供排水、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二是农村供水工程水源地保护还很不到位。我县乡镇许多自来水厂的水源地根本没有设立保护区。有严重污染的企业排放的有毒有害物体,农民生活的垃圾、污水,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等都对周边地区水体造成污染,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

三、几点建议

1、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步伐。新一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先由住建部门按照区域供水规划完成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工程,再由水利部门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涉及面比以往大,领导力量、用于实际工作的人力、财力、物力和工作方法、管理制度都必须与之相适应。县政府要尽快提上议程,设立高层综合协调机制,出台有关政策,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责任,协调部门间关系,形成工作合力。要探索城乡供水一体化,制定最合理的实施方案,依托现有水厂进行扩建、改建,辐射延伸供水管线,争取抓紧实施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工程,努力提高农户安全饮用水的入户率,初步构建全覆盖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体系。

2、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一是依法划定水源保护区。根据我县水环境重要条件及水源保护要求,合理划定各乡镇水厂取水口的水源保护区,明确保护范围,制定保护办法。二是抓紧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处理。结合村庄环境整治和示范村建设,开展农村环境治理,杜绝在水源地周边堆放垃圾和有害物品。三是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县水利部门要主动与环保、卫生等部门联系,通力合作,严格禁止在水源地附近发展高污染企业,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切实保护好我县的水环境和饮用源。

3、充分发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期效益。要确保饮水安全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必须建立起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县政府及水利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管理,出台专门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规范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运营行为,协调好水厂所有者、经营者和农户用水的利益关系。要进一步健全管护机制,建立健全工程维修、养护、节水、用水等规章制度,做到制度严明、责任到人,规范管理行为,确保安全生产和正常供水,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要加大供水管网和供水设施维护投入,及时改造老化、破损管网,确保管网畅通和用水安全,杜绝跑水漏水现象发生。

4、进一步做好水质定期检验和监测工作。建立严格的取样、检测和化验制度,坚持水源地提水和供水调节池两次加氯消毒,要对全县水厂出厂水采样进行常规指标检测,定期请有关部门进行水质全面检测,建立农民饮水安全保障系统,基本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全覆盖。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供水队伍素质和安全责任意识,做到未经处理的水不进户。做好供水设备检修工作,定期清洗制水设施和清水池,做到文明生产和整洁美观,确保供水质量。

第9篇:九零后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如何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已经成为社会关注和重视的一大课题。我们提议从下头几个方面入手,切实改变农村教育相对薄弱的状况:

1、从源头上拓宽教师入口渠道,逐步淘汰现有不称职教师,建立合理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要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落实“科教兴市”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进取培养高水平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建设一支贴合新世纪发展的合格的农村教师队伍。从选拔、培养、保障、管理、激励等方面,建立一套确保师资队伍建设顺利推进的工作机制。

2、我们呼吁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真正从制度上使这一领域的投入得到切实的保障。近几年来,虽然我市教育经费向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有所倾斜,各级政府也开始重视农村教育,相继出台倾斜农村教育政策措施,如:提高农村教师福利的农村教师津贴;减免学杂费等等。这些都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供给了强有力的保障。可是农村学校起点低,底子薄,发展起来十分缓慢。异常在经济薄弱的乡镇,财政困难,学校的硬件建设还需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从社会层面研究。我们提议政府多渠道,全方位地向社会宣传农村教育的重要性,让全社会都了解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困难,争取社会广泛力量的支持和帮忙。为此,我们提议:一是政府能够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放宽农村教育的社会办学条件,让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农村教育的领域,从而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二是设立农村教育捐赠基金,鼓励社会优势群体对农村教育的捐赠。

3、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将不断加大,留守儿童和流动子女教育问题将更加凸显,必须从制度上整体地把它纳入到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二、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三、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能够研究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四、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帮忙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4、要减轻教师的精神压力能够废除“管、卡、压”管理模式,实行教职工民主管理。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宽松和谐的干群关系和师生关系,使教师置身其中能有一种人际安全感,从而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大有好处。加强对教师的职业梦想教育,提高他们的需要层次。搭建职业生涯发展的舞台,帮忙青年教师走向成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应对挫折的本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休闲活动,帮忙教师缓解压力。

5、要切实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经常培训家长学校教师,组织教师备课,开展教研活动,还要重视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向广大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帮忙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帮忙家长加强自身修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庭礼貌建设和青少年健康成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看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心心相印的教育,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我想只要农村教育在各方面都受到关注,不再有以上的矛盾和问题,定会有一个完美的明天!

第10篇:九零后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如某学校在招收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个家长非要把自我不到5岁的孙女送到班上读一年级,不管教师怎样跟他做解释工作,到最终还是想方设法把学生弄到教室里坐上了。一个月下来,孩子吃不消了,哭着不进教室,这时候的家长就完全把职责推到了教师的身上,认为是教师非要让他的孩子读一年级的,并且认为是学校的教育有问题,要不孩子怎样会不进教室呢农村中的家长认为自我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职责就在学校了。他们不闻不管,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就会到学校吵闹。

说到那里,我就不明白该为我们的教育感到悲哀还是为我们的孩子觉得无奈。

第11篇:九零后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遍中国大地,基础教育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付诸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早已奏响,可是,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又是如何呢,我利用暑假的时间来到农村xx小学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xx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校舍上,由原来简陋的土坯房子改建为砖瓦房,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第三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xx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xx小学还没有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在xx中小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三、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四、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我所去的xx小学,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因此生源逐年减少,大多数学生就读于一所乡级小学。撤并村级小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老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五、教师不够严谨

该校部分教师放松了教学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得不够严谨。使得学生放松了学习,对学习没有紧迫感,缺乏竞争意识,这也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六、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该校教师的调动性大,导致教学工作缺乏稳定性。教师之间缺乏凝聚力、向心力,对学生的教育缺乏长远规划,使学生对教师没有习惯性,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不是一时就能适应。

七、教学方法单一

该校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导致学生上课时精力不够集中,不能更好地掌握堂上知识。第二课堂活动和文娱活动开展得不够多,未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课余时间。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的小学教育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部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

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改造小学的危房,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二、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发展农村小学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第12篇:九零后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由此可见,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得很重要。而从几年来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其次是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曾到过一些沿海地区,跟人家比,我们真是差距太大啦,我们做农村小学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弄到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而人家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花掉手里的办学经费;真乃是天壤之别呀!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施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三、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特别是新课改后,农村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

四、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一些村级小学,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等因素,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随之把孩子也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加之计划生育工作到位,因此生源逐年减少,许多学校合并成一所,合村并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实际上并校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到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伤害部分村民感情等问题。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可是要住校,学校又无宿舍。

五、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在教学水平上,农村小学是无法与城镇小学相提并论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归结原因大致有5点:

1、硬件方面,即教学设备简陋,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第13篇:九零后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此外,地方保护主义也是阻碍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支力量。据了解,当地的初中学生一般不会在中考时填报遵义市的重点中学,其原因并不是没人有那个实力,而是填本县以外的高中,万一落榜,即便是上了本县高中的分数线也不一定能上该中学。所以多数的学生为求稳妥不得不填报本县的一般高中。学生水平有限固然是事实,但当地教育部门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不鼓励也就算了,还如此设置障碍对学生就太不公平了。升学管道不畅通,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地方特色和整体优势,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首先是在学生方面,虽然大多学生基础薄弱且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其资质还是相当不错的。山村虽然物质条件不甚丰裕,但基本的能保证青少年健康发育成长的物质所需还是有的。学生大多淳朴可爱,反应敏捷,可塑性强。所以,基于这个还算不错的客观条件,只要老师在学生身上多花心思,严格要求,并且善于引导,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可以也是一定能够提高的。

另外,在支教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专业知识强,敬业程度高的优秀教师。不光如此,也有老师放弃了外调升迁的大好机会,甘愿扎根留在这穷乡僻壤,十几年如一日,从未止息。对于此种难得的教学资源,当地教育部门,当地政府应该加大扶持,重点关照。对这类安心扎根农村的教师一方面提高待遇,另一方面可遣至外地进行培训,促成其更好地为本地教育事业服务。

然而以上两点所能解决问题的范围和程度毕竟有限,这个长期形成的差距必然要用长效的机制才得以彻底解决。在这当中,唱主角的正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倾向和重点帮扶。农村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穷字,但核心并不是穷经济,而在于穷知识、穷技术、穷观念,归根到底是穷人才。只有想办法让无数的知识人才前赴后继不断地投身到中国的农村建设队伍当中,这个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目前就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就业去向来看,基本上没有主动积极考虑去到农村就业的。其中责任并不在于大学生,而是在于国家的政策性导引不够。并没有足够的鼓励来弥补其物质条件的匮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学毕业生不愿意投身农村的建设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近年来我国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强,相信随着城市就业的饱和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到位,将会不断有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生活,而城乡教育的差距届时将会逐渐缩小。

现总结如下,农村教育问题的成因是多样的,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配备不足,留不住人才;最严峻的现状是学生学习渐成不够积极主动的氛围。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可以尝试加强严看硬管式的应该教育的传统方法,着重要给学生树立起积极拼搏的意识。其根本的和实质性的改善则必须举全国之力而为之,且要坚持下去。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范文篇3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国***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国***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20**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学龄儿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营胜小学全貌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该村近3年未补充过教师,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再加上“民转公”教师,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轻的又过于年轻,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20**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20**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20**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况,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级学生中开设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第14篇:九零后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正日益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尤其是农村教育问题。

今年暑假在我的家乡甘肃临洮,许多小学中学都在补课,我的不少同学也纷纷加入补课大军,充当假期老师。8月6日在农村的党家墩小学,我对补课学生以及周边补习班学生总共100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一、调查原因:

对于学生来说,大家都很期待假期,可当假期真正到来时却又不得不奔波于各个补习班。有的是看见同学都去补课,有的是家长的个人意愿,有的是学校的强制要求,那么学生自愿去补课的有多少人呢?为此我做了一个关于补课的调查。

二、调查结果:

1、你的补课形式是?

a、学校统一70%

b、校外补习班21%

c、家教9%

2、你每年都参加补习吗?

a、是65%

b、否35%

3、今年暑假补课是自己自愿的吗?

a、自愿20%

b、学校要求60%

c、家长要求10%

d、看见大家都在补课自己也补10%

4、补课的费用高吗?

a、高10%

b、能接受90%

5、你的补课时间是多长?

a、2个月0%

b、1个月80%

c、10—20天20%

6、你认为补课有用或者有必要吗?

a、有93%

b、没有7%

7、你是否支持“农村教育落后,要补课多花时间才能在和城里学生竞争中获得机会”?

a、支持52%

b、不支持48%

8、你认为农村就应该“笨鸟先飞”吗?

a、认为9%

b、不认为91%

9、针对现在的补课热潮,你有何看法?

a、正常25%

b、也许是现在学生学习压力大9%

c、或许是竞争激烈63%

d、没什么必要3%

10、你认为暑期补课盛行的原因是?

a、社会原因17%

b、家庭原因6%

c、综合原因77%

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不是自愿的,而是学校硬性规定的,而且每年如此。当然学校假期都是有偿补课,至于费用大多数农村学生都能接受。补课的时间一般都是一个月,也给学生留了半个月的休息放松时间。对于补课的实际操作,学生很大一部分是迷迷糊糊上学,稀里糊涂放学,要么就是老师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玩。或者更有甚者,老师和家长稍有疏忽就溜之大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支主力军。由于这一特殊群体的产生,其子女就出现了两类:一是农民工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二是农民工将子女带入工作地,从而形成了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时了解这两类少年儿童的教育状况是推进教育公平和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处就大连市农村留守儿童及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解决这两类少年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一、 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及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

1.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严格意义上说,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学生人数。据我们今年6月的统计,我市农村中小学学生中此类学生数为11510人,占农村小学初中学生总数的4.3%。其中小学为7785人,占农村小学学生总数的4.8%;初中为3725人,占农村初中学生总数的3.5%。从分区情况看,小学以普兰店市、庄河市和金州区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11%、6.3%和4.3%;初中比例偏小,最高的普兰店市、金州区和庄河市所占比例也都不超过5%。

另外,我市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学生父母双方中有一方外出打工。这类学生在我市农村小学初中有37817人,占学生总数的14.1%。其中小学有22163人,占农村小学学生总数的13.7%;初中有15654人,占14.8%。从分区情况看,小学庄河市、普兰店市和金州区所占比例偏大,分别为31.6%、17.9%和10.5%;初中以庄河市、普兰店市、长海县和金州区比例偏大,分别为29.2%、17.5%、13.3%和10.8%。

从总体看,我市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比例不算很高。即便将父母双方或一方出外打工的学生加在一起,我市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比例小学为18.5%,初中为18.3%。而根据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报告的调查结果,xx年,全国农村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34.85%和20.84%。如果仅仅比较父母双方均出外打工的学生比例,我市则更低。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

形成我市留守儿童比例低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市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因为我市城区中小学公办学校全面接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使得我市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可以将子女带入城区读书。

2.我市农民工子女就学情况。

根据xx年教育事业统计结果显示,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人数逐年增多的趋势。xx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收农民工子女93143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7.3%,其中小学72692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21.6%,初中20451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10.1%。在接收的农民工子女中,本地农民工子女有18057人,占农民工子女总数的19.4%。xx年以来,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收的农民工子女以年均9000余人的数量递增,其中小学的年均增加量为6850人(参见图1)。从各年级情况看,我市 初中小学各年级农民工子女数总体上呈现出从高年级到低年级递增的趋势(参见图2)。

从分区情况看,我市接受农民工子女数量较多的主要在郊区,排前五名的为甘井子区、金州区、开发区、旅顺口区和沙河口区,学生数分别为29895人、16740人、11844人、9255人和6197人。从现有学生比例上看,排前五名的为旅顺口区、甘井子区、开发区、长海县和金州区,分别为37.9%、34.7%、34.6%、33.3%和31.4%。

我市在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上投入巨大。按照每千人1所学校计算,相当于我市各级政府为农民工子女建设了90所小学、初中学校。按照1所学校建设费用1000万元计算(不含土地费用),相当于投入了9亿元基本建设费用。我市在城市教育费附加分配和区县财政教育经费拨付方面均把农民工子女计算在内,每年用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日常经费达到3亿元。目前我市城乡均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农民工子女在我市公办中小学读书,既不缴纳借读费,也不缴纳杂费。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校读书的外来农民工子女还免缴教科书费。

由于实行了比较完善的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使得我市城市外来农村人口中就读小学初中的子女的比例高达10%,远高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比例(3%-5%)。也高于我市常住人口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比例(xx年为8%)。

二、 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及农民工子女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市农村外出打工人员数量相对来说不是很多,因此留守儿童问题从全市范围来看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在省内都不是很突出,但留守儿童问题依然值得关注。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

由于得不到父母及时的关爱和辅导,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和主动性,自觉性不强,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8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逃学、厌学、不遵守课堂纪律,有的上课时间溜出学校上网。

2.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体表现为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成为了“问题儿童” 。

3.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

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4.监护管理不够强。

在农村留守儿童中,绝大部分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隔代的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

5.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

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从学校方面,我市绝大多数农村学校目前还没有将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方面,总体处于放任状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相应的政策和工作指导意见。

(二)农民工子女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市属于人口净流入城市,外来打工人员较多,加之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方便农民工子女就近入读公办学校的文件,使得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逞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就读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农民工子女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居住环境恶劣影响其成长。

在城市中打工的农民,多数人的收入水平虽然远远高于家乡务农收入,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按照城市收入水平衡量,绝对水平仍然偏低,在城市中生活较为艰难。据调查,带子女进城读书的农民,多数从事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和其它社会服务业,许多家庭是在城市中卖菜、卖米、搽皮鞋、拉三轮、看大门、收破烂等等,好一点的在城市中开小饭馆、小商铺,或在批发市场有一个小摊位。他们中多数或在城乡边缘合租廉价房居住,或住临时工棚,开小饭馆、小商铺的白天开门做生意,晚上关门全家即在铺内搭板睡觉。子女在这样的“家”中谈不上什么学习环境,这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全然是天上地下。

2.城乡差异使农民工子女心理压力大。

由于农民工子女家庭处于城市的边缘地位,他们的心理也开始边缘化。调查中,发现年龄较小的孩子由于不懂事,受影响较小,而年龄稍大的孩子与城市同龄人相比,显得早熟、自卑和失落。

与城里同龄人相比,农民工子女总是自觉地把自己划为城市中地位较低的群体,并有这样的群体认同感,在这一群体中自我封闭。这一点在初中孩子心理上特别明显。对于他们所处陌生的大城市,他们在欣喜、好奇之余,却并不认同,还是怀念远在农村真正的家和伙伴。

由于自己的家庭所处的地位,自己求学受到的阻碍,农民工子女被激发出城市同龄人不具备的自尊、自强,但又自卑的强烈被剥夺感,被隔离感。对他们来说,从家乡突然来到一个如此陌生和冷漠的地方,心理落差极大,加上农民工聚居区相对滞后的卫生及治安状况,使其内心变得十分敏感。

深层次的自卑感在受到歧视后,反而暴发出强烈的自尊心,因此他们把同一群体内友情看得很重,渴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又由于他们所处环境往往是人口高流动区,各色人等皆有,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非常容易误入歧途,一旦陷入这样环境下的社会小团体内,就难以自拔。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边缘地位,使得他们内心建立起的自我防卫感强烈,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边缘意识。

3.农民工子女学习成绩普遍偏低。

由于我市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不同于其他地区,尤其与外省市相比有很大差别,因此许多中途转来的农民工子女感觉学习吃力。尤其是英语学科,我市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而其他农村地区大部分是从三年级才开始开设英语课程,这使得外来农民工子女对英语的学习尤感困难。

虽然有父母在身边,但一方面父母工作繁忙,一方面父母知识水平有限不能有效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造成许多农民工子女学习成绩不好,久而久之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三、 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为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及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1.适当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数量。

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通过在原有乡镇中心小学和乡初级中学建设宿舍、食堂,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县为单位,在一个或几个乡镇建设面向全县的寄宿学校,专门招收留守儿童就学。

2.建立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制度。使各农村学校将留守儿童问题纳入正常工作范围。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家庭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

3.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

针对当前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引导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学校和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通知家长其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提醒他们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4.继续完善我市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政策。

要继续妥善解决外地来我市的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特别是在我市造船业、建筑业、机械加工业、餐饮业、酒店服务业、家政等我市用工紧张的行业就职的农民工子女。对于一般流动人口要予以限制。

市财政应对接受进城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区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如可考虑按照农民工子女每生一定的标准予以补贴。

鼓励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进入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就学,有效解决其就业问题,减少初中高年级农民工子女流失。

5.进一步提升城市中小学农民工子女就学管理工作水平。

要将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作为城市中小学的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建议适当时机召开全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会议,即时总结先进经验,推广在此项工作方面的好做法,出台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第15篇:九零后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有些乡镇年龄老龄化严重。比如新驿镇,除中心小学外,其他小学80%的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调查中,很多的小学的领导表示,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这一环节直接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近几年来青年教师的补充跟不上,代课教师仍然存在。

在我们对小学情景的问卷调查表中,一周有20节以上的课的教师占70%,10节以下的几乎没有,剩下的就在10到20节之间。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80%以上的教师一般上的是2门到3门课。担任班主任的教师,除了教学工作外,还有更多的班务工作需要处理,上课前得写教案,上完课后得批改作业、研究学生、家访等。繁重的工作不仅仅体此刻上课时间上,并且其它方面也体现得十分突出。比如在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大多还要搞很多的机械作业、家庭作业,教师都得认真检查批改;除作业外,还要对付各种名目繁多的考试,考试好像成了体现教师工作价值的唯一方法。考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繁重工作的过程:出题、监考、看卷、分析……着实忙!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还包括对学生的管理。复杂的学生问题,让许多教师心理劳累是不言而喻。

我们看看某小学的李教师一天的工作:

6:00--------6:30

起床、洗蔌、做早饭

6:30--------7:00

吃饭,边吃边看当天上课的教案

7:00--------7:40

到教室,安排并带领学生打扫清洁卫生

7:40--------8:20

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辅导学生早读

8:30--------11:10

上午有三节课要上,两节语文、一节数学

11:00------1:00

回家做饭,动作快的话还能够休息一会

1:00--------2:40

到教室安排学生睡午觉,并守午觉

2:40--------4:40

午时一节语文、一节数学

4:40--------5:20

批改当天的作业,并且准备第二天的教学用品

5:30--------6:30

学校开会,会上强调安全并布置班主任工作

6:30--------7:40

匆忙的吃晚饭,尽量安排时间家访

7:40-------刻试卷,为学生出习题,做完后休息

李教师还是在中心小学任教,她一个人上一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课,并担任班主任,学生有近50人,繁重的工作已经让她疲于奔命了。李教师只是我们很多教师中的一个。

并且,除了这些外,教师还得管理和揣摩学生的心理。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给农村教育工作增加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而这种沉重的心理负担在教师全天候的工作之外无形中延续着,这是其它任何一个职业所不具有的。繁重的教学任务,超负荷的工作量,让许多教师都纷纷把目光投向城区学校,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工作,好的教师都流向了城区学校。工作量大,因而造成师资的流失、师资力量的薄弱……构成了长期的恶性循环,农村教师的负荷也就不断增加!

第16篇:九零后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工作要点安排,为促使我市农村安全饮水工作扎实有效开展,11月底,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组织市水利局等单位分别深入到汝阳、宜阳、偃师等县(市),对我市农村安全饮水情况进行了调研。实地察看了12个安全饮水工程,走访了部分农户,并听取了市、县(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从调研情况看,近十几年来,我市的农村饮水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全市大面积的人畜吃水困难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是由于水源变化、水体污染、水质不达标以及工程老化、病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截止底,全市476万农村居民中,有200万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水质不达标的164.3万人,水量不足、取水不方便以及供水保证率低的35.7万人。在未达标的164.3万人中,饮用氟砷含量超标的86.7万人,饮用苦咸水的52.7万人,饮用水源被严重污染的有24.9万人。高氟、高砷、苦咸、污染等水质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长期饮用高氟水,轻者形成氟斑牙,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骼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长期饮用砷超标的水,易造成砷中毒,可导致皮肤癌和多种内脏器官癌变。长期饮用苦咸水,会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这些疾病给群众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影响了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导致群众医疗费用支出高,生活质量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开展情况

近两年多来,我市先后实施完成了四批安全饮水工程项目,总投资7332万元,建设271处工程,使283个村17.59万群众用上了干净的安全水。在农村安全饮水工作中各级政府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都把安全饮水工作作为农村群众要办的实事,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水利、发改、财政、卫生、环保、建设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安全饮水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部门各行其责,通力合作。各水利部门作为建设及管理单位,精心组织、科学规划、严格建设程序,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

2、严格资金管理。为保证饮水工程顺利建设,各级政府想方设法,多方联系,主动争取上级支持,努力使各项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同时,管好用好国家和省专项补助资金,按要求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动员受益群众积极自筹,投工投劳,有效地保证了工程顺利施工。

3、规范项目管理。市、县政府都规范了项目申报、建设、管理程序,市政府为规范管理相继出台了《关于进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初步设计编审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招投标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各县(市)政府按照要求也都全面实行了“规划建卡、社会公示、集中采购、资金报账、巡回监理、明确管理责任和建立水价机制”等六项制度,建设了一批质量高、形象好的优质工程。

4、严格工程质量。各级政府在对安全饮水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严把工程质量关。一是严把施工队伍选择关;二是严把材料设备采购关;三是严把工程质量监督关。通过建立多层次、多部门的质量监督体系,确保我市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质量,保证群众能够长久吃上安全水、放心水、方便水。

5、做好技术服务。各级水利部门都积极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工地,搞好技术服务,及时帮助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对各级水利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及监理人员加强技术培训,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切实把饮水工程建设好、管理好、维护好。

6、加大宣传力度。为有效地开展安全饮水工作,市政府及时下发了《农村饮水安全农民读本》,编印了《洛阳市农村饮水安全知识手册》,在报纸、电台、水利网站等宣传媒体上,对安全饮水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加大宣传力度,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安全饮水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存在问题

几年来,我市的安全饮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也有效地解决和改善了部分群众的安全用水问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思想认识还不到位。表现在个别地方还停留在饮水解困阶段,项目规划上没有全局观念,不敢或者不愿上大的工程;工程管理上采取粗线条管理,不积极介入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对运行管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已建工程大部分还是采用村委会管理或指定专人管理的方式。

2、建设项目入不敷出。由于实施的安全饮水工程项目批复资金有限,辐射面小,安全饮水工程实际供水人口大于项目安排的饮水不安全人口,造成“大马拉小车”现象。个别地方对不达标饮用水危害认识不到位,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配套资金不能很好落实,项目资金拨付缓慢,使工程建设不能有效实施。

3、水资源规划和管理薄弱。截止目前,我市尚无农村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少数安全饮水工程建成后,上游水源的.保护问题没有得到有效保障,且有个别已建成的饮水工程,旁边就是开采的矿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饮水质量。

4、项目服务资金缺口。按照国家和省文件要求“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前期工作、项目管理、水质检测和监测以及水源保护等工作”,但实际上各级财政基本上没有安排,同时从项目资金中提取项目管理费用太低或者没有提取费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建设管理等工作。

四、建议

一、提高认识,为农村安全饮水工作提供保障。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提高认识,增强全局观念,及时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安全饮水工作的开展。

二、完善规划,积极争取资金支持。要在对全市农村饮水基本情况调查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饮水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市的农村安全饮水总体规划。努力争取国家安全饮水项目资金,积极落实安全饮水的各项配套资金,为项目建设管理、提高工程标准、加快饮水工程建设步伐提供保障。

三、加大力度,拓展安全饮水辐射面。要在满足设计供水能力的前提下,对已建部分工程进行管网供水能力评估,对有条件延伸的,要积极引导鼓励用水群众自筹、投工、投劳,帮助部分具备条件的农民尽快用上安全水。

四、统一协调,加大水资源管理力度。要对已建成或正在建的安全饮水工程的水资源加以保护,按照有关规定,对可能造成污染源的要进行跟踪检测,做好各级沟道的清淤,确保排水畅通,有效保护好水资源。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