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ōngxièběnqián

公廨本钱


公廨本钱 (公廨本錢 ) 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gōng xiè běn qián,。。。

公廨本钱

拼音读音

拼音gōng xiè běn qián

怎么读

注音ㄍㄨㄥ ㄒ一ㄝˋ ㄅㄣˇ ㄑ一ㄢˊˊ


※ 词语公廨本钱的拼音、公廨本钱怎么读由范文之家成语大全提供。

词语解释

公廨本钱[ gōng xiè běn qián ]

唐代官府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从北朝起到隋唐,官府常用公款投入商业或贷放市肆取利。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设置公廨本钱,由各州令史经管,人称捉钱令史。每人以五万以下本钱交市肆贩易,每月收取息钱四千文,年息约达本金百分之百,名“月料钱”。以后利率有降低趋势,但到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月息仍定五分,合年利百分之六十。《唐会要》卷九一载,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秘书少监崔沔说:“收利数多,破产者众……在于平民,已为重赋。”

在线汉字转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