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是的成语故事


百无一是

拼音bǎi wú yī shì

基本解释是:对的;正确的。一点正确的地方也没有。

出处宋·袁采《袁氏世范》:“至于百无一是,且朝夕以此相临,极为难处。”


暂未找到成语百无一是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百无一是)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五卷:“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比目连枝 元 贾固《醉高歌过红绣鞋 寄金莺儿》:“乐心儿比目连枝,肯意儿新婚燕儿。”
人一己百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一斑半点 宋·胡宏《胡子知言·复义》:“天命之谓性,流行发见于日用之间,患在学道者未见全体,窥见一斑半点,而执认己意,以为至诚之道。”《朱子语类》卷六七:“今人只是知得一斑半点,见得这些,所以不到极处也。”
鼓睛暴眼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中国的鼓睛暴眼的文字实在是比穿山甲、比猬毛还要难于接近的逆鳞。”
黔驴之技 唐 柳宗元《三戒 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驴一鸣,虎大骇……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啃,断其喉
前功尽灭 西汉·刘向《战国策·西周策》:“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
俯拾仰取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然家自父兄子孙约,俯有拾,仰有取。”
忐上忑下 《宋元戏文辑佚·张资鸳鸯灯》:“吃了万千控持,谙了无限磨难,受了多少忐上忑下。”
擎天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