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

基本解释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矛:古时用来进攻的锐器;盾:古时用来防身的盾牌。

出处《韩非子 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暂未找到成语自相矛盾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自相矛盾)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挺身而出 《旧五代史 周 唐景思传》:“后数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使人告于邻郡,得援军数百,逐其草冠,复有其城,毫民赖是以济。”
阿意顺旨 宋 王楙《野客丛书 汉人规戒》:“汉人于交友故旧,动存规戒,其不肯阿意顺旨,以限于非义,此风凛然可喜。”
六神不安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十二:“凡人卧,头边勿安放火炉,令人六神不安。”
面目可憎 唐 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计不旋踵 汉 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夫边郡之士……触白刃,早流矢,议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
顽皮赖骨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这等顽皮赖骨,不打如何肯招?”
层台累榭 战国 楚 宋玉《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
冲突频仍
穷理尽妙
冬月无复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