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风雅的成语故事

拼音fù yōng fēng yǎ
基本解释附庸:依傍;追随;风雅:原始《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引申为吟诗缀文之类的事和文士学者的风度。指一些缺乏文化修养的人;偏去结交文人学者;参与文化活动;借以装点门面;扮出有教养;有风度;斯文儒雅的样子。
出处清 吴趼人《情变》:“那班盐商明明是咸腌货色,却偏要附庸风雅,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
暂未找到成语附庸风雅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附庸风雅)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户限为穿 | 唐 李绰《尚书故实》:“(智永禅师)积年学书,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头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 |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路 | |
包藏祸心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元年》:“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已,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 |
申祸无良 | |
慢条厮礼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2回:“那春梅只顾不进房来,叫了半日,才慢条厮礼,推开房门进来。” |
祛蠹除奸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6卷:“且说李御史到了福建,巡历地方,祛蠹除奸,雷厉风行,且是做得利害。” |
金玉货赂 |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大破楚军,尽得楚国金玉货赂。” |
愤然作色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帝愤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 |
不折不挠 | |
七端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