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仁弃义的成语故事

拼音jué rén qì yì
基本解释绝、弃:放弃。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处《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暂未找到成语绝仁弃义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绝仁弃义)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善颂善祷 |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
仁至义尽 | 西汉 戴圣《礼记 郊特牲》:“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
管间窥豹 | 宋·吕南公《与汪秘校论文书》:“张衡、左思等辈,于道如从管间窥豹,故所作文赋,紧持扬、马襟袖。” |
裹足不进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0回:“奈奉阳君妒才嫉能,是以游士裹足而不进,卷口而不言。” |
瓜葛相连 | 三国·魏·曹叡《种瓜篇》:“与君新为婚,瓜葛相结连。” |
争长相雄 | 清·严复《天演论》:“势如争长相雄。” |
羽翮已就 |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
违世乖俗 | 清·管同《饿乡记》:“故非违世乖俗,廉耻礼义之士,不得至是乡。” |
瓢泼瓦灌 | |
酸不溜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