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常住的成语故事


十方常住

拼音shí fāng cháng zhù

基本解释佛教语。四种常住之一。谓接待往来僧人的寺院。亦称庙产等物品。见《行事钞》卷中之一。


暂未找到成语十方常住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十方常住)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食不充口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5卷:“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吃了早起的,无那晚夕的。”
堤溃蚁孔 韩非《韩非子 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解铃还需系铃人 宋 释惠洪《林间集》下卷:“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
掂斤估两 《隋唐演义》第九六回:“一饭之恩,报以千金,岂是掂斤估两的事?”
水性杨花 明 无名氏《小孙屠》:“你休得假惺惺,杨花水性无凭准。”
唇焦舌敝 汉 赵晔《吴越春秋 夫差内传》:“焦唇乾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幼学壮行 《孟子 梁惠王二》:“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以众暴寡 《商君书·画策》:“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
大廷广众 清·龚自珍《上大学士书》:“大廷广众,苟且安之,梦觉独居,胸弗谓是。”
招权纳赇 《明史·石亨传》:“因劾亨招权纳赇,肆行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