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败之辱的成语故事


三败之辱

拼音sān bài zhī rǔ

基本解释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战三败。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将盟,曹沫执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桓公乃许尽还所侵之地。见《战国策.齐策六》﹑《史记.齐太公世家》。后因以此事为始败而终雪前耻之典。


暂未找到成语三败之辱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三败之辱)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历历在目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一座青州城正临在北窗之下,见州里人家,历历在目。”
此唱彼和 清 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序》:“与前七子隔绝数十年,而此唱彼和,声应气求,若出一轨。”
翦草除根 北齐 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潮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反经合道 明·徐渭《女状元》第一出:“此正教做以叔援嫂,因急行权;矫诏诛羌,反经合道。”
打得火热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4回:“原来安道全新和建康府一个烟花娼妓,唤做李巧奴,时常往来,正是打得火热。”
凤泊鸾漂 唐 韩愈《峋嵝山》诗:“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拏虎螭。”
正言不讳 战国 楚 屈原《卜居》:“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
蜚英腾茂 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蜚英声,腾茂实。”
咫尺之功 《战国策·秦策五》:“虽有高世之明,无咫尺之功者,不赏。”
穷思竭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