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取其辱的成语故事


自取其辱

拼音zì qǔ qí rǔ

基本解释取:招来、导致自己做了不合适的事情而招来对自己的侮辱。


暂未找到成语自取其辱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自取其辱)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高头讲章 《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先生见了那没头没脑辟空而来的十五个大字,正不知从那里开口,才入得进这中庸两个字,只得先看了一遍高头讲章,照着那讲章往下敷衍半日,才得讲完。”
一落千丈 唐 韩愈《听颖师弹琴》:“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挢枉过正 东汉 班固《汉书 诸侯王表序》:“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挢往过其正矣。”
胸中无墨 宋·吴子良《林下偶谈》:“俚俗谓不能文者为胸中无墨,盖亦有据。”
别有企图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13章:“他拦住她,心里已经别有企图。”
诘屈磝碻 清·朱克敬《瞑庵杂识》第一卷:“士以江西优人来,登场歌舞,诘诘屈磝碻,不可听。”
拯溺扶危 《陈书·虞寄传》:“然夷凶剪乱,拯溺扶危,四海乐推,三灵眷命,揖让而居南面者,陈氏也。”
沉思翰藻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含宫咀徵 景耀月《长歌行》:“目成造次非相谋,含宫咀徵何悠悠!”
汹涌淜湃 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八月三十日》:“荷兰之来因河、马斯河,美之密昔西比等河汹涌淜湃,从前濒年泛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