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腔走板的成语故事


荒腔走板

拼音huāng qiāng zǒu bǎn

基本解释戏曲的成语。演员唱曲音调不准。比喻说话离题或举动超出适当尺度。


暂未找到成语荒腔走板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荒腔走板)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先声后实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慷慨赴义 明·朱鼎《玉镜台记·王敦反》:“大丈夫当慷慨赴义,何用悲为!”
缺口镊子 宋苏轼《与陈季常书》之十二:“彼不相知者,视仆之饥饱,如观越人之肥瘠耳。乡谚有云‘缺口镊子’者,公识之。”
席珍待聘 西汉 戴圣《礼记 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反老成童 《旧唐书·王守澄传》:“服一刀圭,可愈痿弱重膇之疾,复能反老成童。”
有头没脑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8卷:“如痴如呆,有头没脑,说着东边,认着西边。”
七尺之躯 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口耳之间,则四寸耳,偈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只言片语 张洁《沉重的翅膀》:“让谁听了只言片语,给你来个断章取义,你受得了吗?”
中外合璧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这长苗子是我们中国原有的,如今搀在这德国操内,中又不中,外又不外,倒成了一个中外合璧。”
丢眉弄色 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二折:“我才说道恕生面少拜识,他做多少丢眉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