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所不为的成语故事


何所不为

拼音hé suǒ bù wéi

基本解释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为。

出处《南史·孔琇之传》:“有小儿,年十岁,偷刈邻家稻一束,琇之付狱案罪,或谏之,琇之曰:‘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


暂未找到成语何所不为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何所不为)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万万千千 汉 王充《论衡 自然》:“天地安得万万千千手,并为物万万千千乎?”
微言大义 清 黄宗羲《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其微言大义,苟非工大积久,能见本体。”
清灰冷灶 元·无名氏《龙门隐秀》第一折:“空滴滴,清灰冷灶谁曾惯,黑漫漫苦海无边岸。”
免战牌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5回:“城上即将‘免战牌’挂起,随你叫骂,总不出战。”
济济跄跄 战国·赵·荀况《荀子·大略》:“朝庭之美,济济跄跄。”
口谐辞给 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上以朔口谐辞给,好作问之。”
三日新妇 《梁书·曹景宗传》:“今来扬州作贵人,动转不得,路行开车幔,小人辄言不可。闭置车中,如三日新妇。遭此邑邑,使人无气。”
目无余子 清 梁启超《新民说》:“目无余子,而我躬亦不知何存。”
放浪形骸 《晋书 王羲之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月落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