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认不讳的成语故事


自认不讳

拼音zì rèn bù huì

基本解释讳:隐讳。直截了当地承认,一点也不回避隐瞒。

出处清·无名氏《六部成语·刑部》:“自认不讳。”


暂未找到成语自认不讳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自认不讳)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开山祖师 宋 刘克庄《诗话前集》:“欧公诗如昌黎,不当以诗论,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
东山高卧 《晋书·谢安传》:“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
如弃敝屣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
女长须嫁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侍郎杨杰居士》:“忽大悟,乃别‘有男不婚,有女不嫁’之偈曰:‘男大须婚,女大须嫁。……’”
暧昧不明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又把你姑娘一片侠肠埋没得暧昧不明,我安龙媒真真地愧悔无地!”
天人路隔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直到得干戈平静,仙客入京来访,不匡刘尚书被人诬陷,家小配入掖庭,从此天人路隔,永无相会之日了。”
眼不转睛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0回:“行者在旁,眼不转睛,看着那怪揭起两三层衣服,贴身带着三个铃儿。”
瞻前忽后 春秋·鲁·孔丘《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蕃篱之鷃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夫藩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
屈尊纡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