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子而食的成语故事

拼音yì zǐ ér shí
基本解释子:指儿女。原指春秋时宋国被围,城内粮尽,百姓交换子女以当食物。后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出处《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暂未找到成语易子而食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易子而食)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大戴礼记 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重始也。” |
勤学好问 |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它而今是勤学好问,便谥之以文。” |
诘屈聱牙 | 唐 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
寸草不留 | 宋 楼钥《攻媿集 英老真赞》:“大地一变,直教寸草不留。” |
闳宇崇楼 |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谓厥祖在时,其为智慧武怒者何似,尝有闳宇崇楼,珠玉犬马,尊显胜于凡人。” |
进贤退愚 | 宋·苏轼《贺正表》:“进贤退愚,蛮夷率服。” |
万不耐一 | |
叁天两地 | |
蛮笺象管 | |
北芒垒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