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的成语故事


因地制宜

拼音yīn dì zhì yí

基本解释因:随顺;制:制定;规定;宜:适当;合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措施。

出处汉 赵晔《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暂未找到成语因地制宜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因地制宜)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七回:“三个商量道:‘没来由看使枪棒,恶了这厮!如今闪得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却是投那里去宿是好?’”
手足胼胝 先秦 墨翟《墨子 备梯》:“禽滑厘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
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
辱门败户 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哥哥,俺是甚等样人家,着他辱门败户。”
仰事俯育 宋·陆游《戊申严州劝农文》:“春耕夏耘,仰事俯育。”
挢揉造作 清·俞樾《茶香室丛钞·饶州神童》:“按如此教小儿,可谓挢揉造作矣。”
多鱼之漏 《左传·僖公二年》:“齐寺人貂始漏师於多鱼。”杜预注:“多鱼,地名……《传》言貂於此始擅贵宠,漏洩桓公军事,为齐乱张本。”
趁夥打劫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八卷:“我晓得,都是那褚敬桥寄个甚么鸟信!是他趁夥打劫,用计拐去了。”
一尺之面
失枝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