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泻千里的成语故事


一泻千里

拼音yī xiè qiān lǐ

基本解释江河奔流直下;迅达千里。比喻文笔或曲调气势奔放、流畅。今又喻急剧持续地下降。

出处宋 陈亮《与辛幼安殿撰书》:“大江在河,一泻千里。”


暂未找到成语一泻千里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一泻千里)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文人学士 明·胡应麟《诗薮·遗逸中》:“昔之文人学士,平生精力,咸萃兹途。”
凿柱取书 王闿运《常公神道碑》:“公体山川之醇气,禀玉石之上灵,凿柱取书,安弦习礼。”
打开窗户说亮话 朱自清《哀互生》:“人是可以互相爱着的,除了一些成见已深,不愿打开窗户说亮话的。”
套近乎 王朔《一点正经没有》:“‘别,别跟我套近乎。’马青皱着脸摇手,盯着于观难过地说,‘哥儿们你太不够意思了。’”
招灾惹祸 清·李渔《巧团圆·议赘》:“难道我老夫妻两口自己照管不来,还带着个如花似玉的闺女去招灾惹祸不成!”
西颦东效 清 无名氏《少年登场》:“西颦东效,没来由把国民价值扫地尽了。”
袭蹈前人
佶屈聱口 郭沫若《王阳明礼赞》:“佶屈聱口的古书在青年实在不易理解,只徒糜费时日。”
海濶天空
无怠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