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行一意的成语故事

拼音gū xíng yī yì
基本解释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全凭自己的意愿行事。
出处清·钱谦益《父楫中议大夫加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制》:“孤行一意,惟知砥节而首公;榰柱众言,不屑市名而避怨。”
暂未找到成语孤行一意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孤行一意)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惊心悼胆 | 清 章炳麟《新方言 释言》上卷:“今人言惧,犹曰惊心悼胆。” |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 语出《孙子 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
夜宿晓行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4卷:“孙九领书,夜宿晓行,直至吴江延陵桥下。” |
丧胆消魂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1回:“今日路当险处,遇此劲敌,那残兵又都是个伤弓之鸟,谁人不丧胆消魂!” |
孤臣孽子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朱熹集注:“孤臣,远臣;孽子,庶子。” |
以日继夜 | 《陈书·郑灼传》:“灼家贫,抄义疏以日继夜,笔毫尽,每削用之。” |
龙拿虎跳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龙骧军,虎贲军,用着他龙拿虎跳。” |
三兽渡河 | 《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
马肥人壮 | 元·无名氏《射柳棰丸》第一折:“某麾下番兵浩大,猛将英雄,马肥人壮,不时在边抢掳。” |
随世沈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