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失黍絫的成语故事


不失黍絫

拼音bù shī shǔ lěi

基本解释犹言丝毫不差。絫、黍,微小的重量。

出处《汉书 律历志上》:“权轻重不失黍絫。”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十黍为絫,十絫为一铢。”


暂未找到成语不失黍絫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不失黍絫)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毛骨悚然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神州华胄 鲁迅《忽然想到》:“况且我们是神州华胄。”
化公为私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但是武营里的习气,所有的兵丁平时是从不习练;而且还要克扣粮饷,化公为私。”
蜃楼海市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罗刹海市》:“呜呼!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耳!”
科头袒体 晋·葛洪《抱朴子·刺骄》:“若夫贵门子孙及在位之士,不惜典刑,而皆科头袒体,踞见宾客。”
浩气四塞 孙中山《<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浩气四塞。”
行则思义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
极口项斯 明·袁宏道《与钱象先生》:“仆极口项斯矣。茂苑虽多士,当今无出公右者。”
一门百笏
冰释理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