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至八道的成语故事

拼音sì zhì bā dào
基本解释旧时标志土地界域的用语。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处及通往的道路。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
暂未找到成语四至八道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四至八道)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轻敲缓击 | 清·陶贞怀《天雨花》第21回:“且待四个宫人到,轻敲缓击试他们。” |
于事无补 | 丁玲《风雨中忆萧红》:“但徒劳的热情虽然常常于事无补,然在个人仍可得到一种心安。” |
诘曲聱牙 | 明·宋濂《文原》:“予窃怪世之为文者,不为不多,骋新奇者,钩摘隐伏,变更庸常,甚至不可句读,且曰:不诘曲聱牙非古文也。” |
黄童皓首 | 宋·司马光《送伊阙王大夫歌》:“黄童皓首接手而游嬉。” |
一面之词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
校短量长 | 唐·冯宿《魏府狄梁公祠堂碑》:“婪伊侈谋,将易储皇。公陈不可,较短推长。” |
毁廉蔑耻 | 明·方孝孺《官政》:“而令不信于下,知不为众之所与也,则益不自重,而为毁廉蔑耻之行。” |
连帙累牍 | 宋·文天祥《金匮歌》序:“因自撰为方剂,括为歌诗,草纸蝇字,连帙累牍,以遗其后人。” |
浩若烟海 | 宋·晁补之《北渚亭赋》:“其下陂湖汗漫,葭芦无畔,菱荷荇藻,蘅荃杜茝,众物居之,浩若烟海。” |
窃簪之臣 | 汉·王充《论衡·逢遇》:“亦有以遇者,窃簪之臣,鸡鸣之客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