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不遇时的成语故事


身不遇时

拼音shēn bù yù shí

基本解释谓没有遇到好的时机。

出处明·沈采《千金记·宵征》:“官人身不遇时,且自宁奈。”


暂未找到成语身不遇时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身不遇时)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枝外生枝 清李渔《闲情偶寄 词曲 格局》:“善观场者,止于前数出所见,记其人之姓名。十出以后, 皆是枝外生枝,节中长节,如遇行路之人,非止不问姓字,并形体面目,皆可不必认矣。”
风树之悲 唐·道宣《续高僧传·译经·释宝唱》:“临朝端默,过隙子思弥轸;垂拱岩廊,风树之悲逾切。”
无所不包 东汉 王充《论衡》:“故夫大人之胸怀非一,才高知大,故其于道术,无所不包。”
青蝇之吊 《三国志 吴书 虞翻传》裴松之注引《虞翻别传》:“自恨疏节,骨体不媚,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
曲意承奉 明·焦竑《玉堂丛语·方正》:“有曲意承奉者,未尝喜,不见者,未尝怒也。”
咸酸苦辣 清·张岱《老饕隽序》:“盖咸酸苦辣,着口即知。”
日饮亡何 语出《汉书·爰盎传》:“南方卑湿,丝能日饮,亡何,说王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脱”。颜师古注:“无何,言更无馀事”。
浮生切响
胶鬲之困 《孟子·告子下》:“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惹祸招灾 元 张养浩《普天乐》:“莫刚直,休豪迈,于身无益,惹祸招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