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放厥辞的成语故事


大放厥辞

拼音dà fàng jué cí

基本解释亦作“大放厥词”。①谓写出大量优美的辞章。②大发议论(今多含贬义)。

出处唐·韩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辞。”


暂未找到成语大放厥辞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大放厥辞)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颠来倒去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64卷:“圣人做出许多文章制度礼乐,颠来倒去,都只是这一个道理做出来。”
一饮一啄 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三折股为良医 唐·欧阳詹《送洪孺卿赴举序》:“三折股为良医。予五升词扬,四遭渏摭,是以窃知乎之则。”
活现眼
姜桂之性 《宋史·晏敦复传》:“况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
才高行厚 汉 王充《论衡 命禄》:“或时才高行厚,命恶,废而不进;知寡德薄,命善,兴而超迈。”
慈悲为怀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慈悲为怀的康氏母女把她接到了罗宅。”
有奶便是娘 鲁迅《我的第一个师父》:“便是所谓‘有奶便是娘’,在人格上是很不足道的。”
三写成乌 清·黄宗羲《辩野史》:“去今五十年,耳目相接,其大者已牴悟如此。向后欲凭纸上之语,三写成乌,岂复有实事哉。”
言者弗知 《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河上公注:“知者贵行不贵言也。驷不及舌,多言多患。”一本作“言者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