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窠臼的成语故事


不落窠臼

拼音bù luò kē jiù

基本解释窠臼:旧框框;老套子;现成格式。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也作“不落俗套”。

出处明 胡应麟《诗薮》:“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


暂未找到成语不落窠臼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不落窠臼)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唯恐天下不乱 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这种混乱状况确实给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的活动,提供了一方面的有利条件。”
颠倒黑白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章 怀沙》:“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一家老小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回:“当日接了书信,便与弟曹德及一家老小四十余人,带从者百余人,车百余辆,径望兖州而来。”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七卷:“你若无事退回,我自养你一家老小,如要原钱还府,也是我出。”
鱼生空釜 宋·陆游《独立》诗:“羊踏寒蔬新少梦,鱼生空釜久谙穷。”
各不相让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23章:“于是两方明争暗斗,各不相让,一天利(历)害一天。”
不通文墨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小生旧日在那里住了数年,与他相交时,他虽是个不通文墨的人,为见他与人结交真有义气,是个好男子。”
贵壮贱老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匈奴列传》: “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
略不相睹
飘飘漾漾
铮明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