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崩离析的成语故事


分崩离析

拼音fēn bēng lí xī

基本解释崩:倒塌崩裂;析:散开;解体。分裂崩溃;离散解体。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暂未找到成语分崩离析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分崩离析)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脚踏实地 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第18卷:“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言气卑弱
断雨残云 清·洪昇《长生殿·献发》:“想春游春,从晓和昏,岂知有断雨残云。”
枯木再生 宋 苏辙《陈汝义学士南京谢表》:“岂谓圣恩未弃,见桑榆,枯木再生,重沾雨露。”
物阜民熙 元·高文秀《渑池会》第二折:“我则待罢刀兵,安社稷,则要的物阜民熙,则俺这为臣子要当竭力。”
面命耳训 郭沫若《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评》:“而对于秦始皇,也俨然就像在面命耳训的一样。”
循环反复 唐·罗隐《汉铙歌·芳树》诗:“春夏作头,秋冬为尾,循环反复无穷已,今生长短同一规。”
摘胆剜心 元·无名氏《小孙屠》第三折:“再休放来生债,啼哭的摘胆剜心,伤情无奈。”
智小言大 《旧唐书·江夏王道宗传》:“君集智小言大,举止不伦,以臣观之,必为戎首。”
俯仰于人 明·焦竑《玉堂丛语·宠遇》:“平生诗文甚多,不能俯仰于人,故能不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