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成语故事


置之死地而后生

拼音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基本解释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出处先秦 孙武《孙子 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暂未找到成语置之死地而后生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置之死地而后生)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普天之下 《诗经 小雅 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心存目替 晋·傅咸《赠何劭王济诗序》:“历试无效,且有家艰,心存目替,赋诗申怀。”
再作道理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
敏于事,慎于言 《论语 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素隐行怪 《汉书·艺文志》:“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
共挽鹿车 《后汉书·鲍宣妻传》:“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拊背扼吭 语出《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按,亢,同“吭”。
博文强记
莫德格玛
两歧麦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