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若惊的成语故事


宠辱若惊

拼音chǒng rǔ ruò jīng

基本解释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暂未找到成语宠辱若惊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宠辱若惊)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逸兴遄飞 唐王勃《滕王阁序》:“遥襟俯畅,逸兴遄飞。”
败鼓之皮 唐 韩愈《进学解》:“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画虎成狗 《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以讦为直 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恶缴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以讦为直者。”
柳绿花红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酒仙遇仙禅师》:“秋至山寒水冷,春来柳绿花红。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蒙蒙。”
天高气清 战国·楚·宋玉《九辩》:“泬寥兮天高而气清。”
鹤子梅妻 清·董以宁《河满子·同程村闲话》词:“若比孤山林处士,但非鹤子梅妻。”
名不虚立 西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邈处欿视 明·李东阳《翰林伦封君墓表》:“君亦邈处欿视,若韦布然,于是益以见君之贤云。”
荷橐持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