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地而坐的成语故事


席地而坐

拼音xí dì ér zuò

基本解释席:坐席。原指把坐席铺在地上坐。现多指坐在地面上。

出处《旧五代史 李茂贞传》:“但御军整众,都无纪律,当食造庖厨,往往席地而坐。”


暂未找到成语席地而坐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席地而坐)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怨家债主 唐 孔思义《造像题记》:“业道受苦及怨家债主,悉愿布施欢喜,速得神生净土。”
势若脱兔 唐·陆龟蒙《杂讽》诗:“攻如饿鸱叫,势若脱兔急。”
结驷列骑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楚欲以我为相。今日相,即结驷列骑,食方丈于前,如何?”
远隔重洋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2回:“无如远隔重洋,何能前去看来。”
并日而食 西汉 戴圣《礼记 儒行》:“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郑玄注:“二日用一日食也。”
枉法营私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5回:“诚为枉法营私,原王章所不宥。”
不问皂白 郁达夫《沉沦》五:“太阳已经起来了。他不问皂白,一直的往东走去。”
千里骏骨 明·李贽《复梅客生》:“若计此时有具眼人能破格欲求千里骏骨,难矣!”
虾忙蟹乱
如出一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