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声匿迹的成语故事


消声匿迹

拼音xiāo shēng nì jì

基本解释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出处语出《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暂未找到成语消声匿迹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消声匿迹)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呜呼哀哉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节中长节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格局》:“十出以后,皆是枝外生枝,节中长节,如遇行路之人,非止不问姓字,并形体面目皆可不必认矣。”
僻字涩句 清·昭梿《啸亭杂录·诗文涩体》:“其《新唐书》好用僻字涩句,以矜其博。”
履仁蹈义 三国·魏·应璩《荐和虑则笺》:“质性纯粹,体度贞正,履仁蹈义,动循轨礼。”
照人肝胆 姜可生《送影禅北行》诗:“照人肝胆秦时月,百战风霜劫后旗。”
明眸皓齿 唐 杜甫《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引日成岁 《周书·文帝纪上》:“众之思公,引日成岁,愿勿稽留,以慰众望也。”
妄尘而拜
独擅其美 《晋书·刘元海载记》:“大丈夫若遭二祖,终不令二公独擅美于前矣。”
奬勤罚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