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犬吠日的成语故事


蜀犬吠日

拼音shǔ quǎn fèi rì

基本解释蜀:四川省的简称;吠:狗叫。原意是四川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出太阳就要叫。比喻少见多怪。

出处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暂未找到成语蜀犬吠日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蜀犬吠日)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耳食之论 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化险为夷 唐 韩天卿《平蛮颂序》:“变氛沴为阳煦,化险阻为夷途。”
宁折不弯 《齐民要术 卷五 种榆白杨》:“白杨性甚劲直,堪为屋材,折则折矣,终不曲挠。”
恬不为怪 东汉 贾谊《治安策》:“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
祖逖之誓 《晋书·祖逖传》:“元帝时藩王争权,晋室大乱,元帝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逖率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揖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麟趾呈祥 《诗经·周南·关雎序》:“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心低意沮 汉·申屠蟠《为侯氏女玉奏记外黄令》:“今闻玉幽执牢槛,罪名已定,皆心低意沮,怅恨长叹。”
乐水乐山 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飞来神笔
切骨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