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而同的成语故事

拼音bù móu ér tóng
基本解释谋:商量。事先没有商量,言行都保持一致。
出处唐 韩愈《请上尊号表》:“考其所陈,中于义理,天人合愿,不谋而同。”
暂未找到成语不谋而同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不谋而同)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锋芒毕露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袁绍传》:“瓒示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 |
凭虚公子 | 汉·张衡《西京赋》:“有凭虚公子者,心奓体忲。” |
民穷财匮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一回:“本处万山环列,易于哨聚,又值水旱频仍,民穷财尽,人心思乱。” |
羽化登仙 | 宋·苏轼《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大好河山 | 清 秋瑾《普告同胞檄稿》:“彼乃举其防家贼、媚异族之手段,送我大好河山。” |
猿惊鹤怨 | 宋·王阮《秋日寄舍弟》诗:“猿惊鹤怨草三尺,楚尾吴头天一方。” |
扣盘扪烛 | 宋 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钥,以为日也。” |
引手投足 | 语出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 |
不知端倪 |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大宗师》:“反复终始,不知端倪。” |
寻幽探奇 |